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hg4123

恒大对中日德兰《 % 》恒大对日本

2024-08-30 2:50:37 赛事直播 买尔丝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恒大对中日德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恒大对中日德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日本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和美国这三种战舰相比,分别谁的更强?两国分别在这三种战舰上有哪些优势?

这个问题倒是可以拉开来谈谈,有点意思。

日本的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都特别强调火力,类似的吨位下日本舰艇的火力相当强大,这独特的设计风格是牺牲了一部分稳性、居住性换来的。美国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火力似乎并没有日本对手那么强悍,但其防空能力远远超过日本,雷达和声呐这些电子和声学设备的水平更是甩日本两条街。

恒大对中日德兰《 % 》恒大对日本

日本二战舰艇的设计风格,是从1922年左右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签署开始逐步形成的,这是日本设计风格的根。关键的决定因素是华盛顿条约限制了日本战列舰的总吨位,只能为美国的60%,这还不到日本海军当时内部叫嚣的对美七成论的比例,日本海军内部不少将领对这个比率相当不满,由此还形成了企图摆脱条约的“舰队派”的势力。

改装后的扶桑型战舰,日本无法扩大战列舰队规模就开始在老舰身上绣花

为了逆转在条约谈判上吃的数量的亏,日本海军开始潜心研究如何提高单舰战斗力,为此日本人通过以藤本喜久雄为首的一批年轻设计师搞出了很多划时代的强悍战舰。

比如让各国震惊的特型驱逐舰吹雪型,在日本海军装备这种强大驱逐舰的时候,其他各国还在继续建造一战末期驱逐舰的改进型,在战斗力上根本无法与吹雪型相提并论。吹雪型的出现犹如1991年伯克级首舰的下水,对世界海军界产生了震撼性的效果,而后英美苏等国纷纷开始提升新驱逐舰的作战能力。

吹雪型驱逐舰,其配备的610毫米氧气鱼雷是二战中性能非常突出的舰用鱼雷,最大40公里的射程是别国压缩空气作为氧化剂的鱼雷无法想象的。

为了提升战斗力,藤本的设计团队还开始大量采用电焊技术减轻舰体重量,这样可以把更多重量分配给武器,其中最知名的设计是所谓“中型巡洋舰”最上型,这级巡洋舰一露面英美就开始骂娘了,这明明是重巡的身板,装15门155毫米炮你以为我们看不出这是重巡吗?

最上型当时被世界舆论评论为“惊人的违约舰”,并触发了巡洋舰的新军备竞赛。

不过日本的基本造舰技术并没有英美那么成熟,就比如电焊,日本对电焊冷却后的内部残余应力缺乏研究,造成船体虽然大幅减轻,但结构强度受到了致命的影响。刚刚夸耀自己在单舰战斗力上获得了突破的日本海军就遭到了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的迎头痛击,经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新舰的稳性和结构强度都有问题,大量巡洋舰和驱逐舰有变成废铁的危险。

装X遭雷劈,吹雪号的舰首在第四舰队遭遇台风的事件中都被吹掉了在海上漂流。

最后日本海军不得不痛下决心进行修改,砍上层建筑,砍武备砍弹药,船体开始打各种补丁进行加强,这才让日本海军的中小型舰艇能以合格品的姿态进入太平洋战争。

至于美国海军的作战舰艇则在设计上没必要像日本那样过分强调火力,美军战列舰、巡洋舰的设计都是比较均衡的,只有美军驱逐舰在吹雪型出现后曾经搞了重武装的马汉级,拥有12根鱼雷发射管。

战前鱼雷火力最强的美军驱逐舰马汉级

在世界大战中,一开始日本海军靠着强火力和夜战的严格训练曾经占了美军不少便宜,但美军的优势很快就体现出来了,除了像包包子一样批量生产战列舰和航母之外,还像下饺子一样疯狂的生产新巡洋舰和驱逐舰。

美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不仅数量超多,而且在雷达、声呐等态势感知装备方面技术水品很高,很早就把日本的对应产品甩出几条街。

阴雨天对美军驱逐舰来说不是问题,美军的雷达不仅精度高可靠性也比日本人的强太多。

除了在电子设备上的优势,美军的每一艘驱逐舰都有强大的防空能力这也是日本人不必了的,美军的博福斯高炮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都比日本人仿制法国的96式25毫米机关炮强得多,面对日本自杀飞机也成批的打掉。

无论是现实还是游戏中,日系战列舰和巡洋舰都性能都弱于美系,而驱逐舰现实中也是美系较强,而游戏中是日系驱逐舰较强。因为游戏中舰炮数量和威力都是日系较强,但在二战当中驱逐舰主要是防空反潜,而这些正是美过系驱逐舰的强项,相反的却是日本驱逐舰的弱项。

美国因为财大气粗,只要技术成熟啥都往舰上搬,像美系内华达级和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无论火力投送伤害、防御、威力、都比日系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和扶桑(伊势)级厉害,因为美国舰艇长度较短,防御面积较为集中,防御力更强,而扶桑(伊势)级虽然主炮数量和宾夕法尼亚一样,但是它的舰体长度长,防御面积大,防御装甲较为薄弱,防御力弱。所以无论是游戏(海战世界)还是现实都是美系较强。

而长门级对应美国科罗拉多级和华盛顿级,其主要综合数据还是美系略强,因为日本主炮倍径比美系低,穿透力较小,一旦穿了,那伤害就很感人了,毕竟大了4mm

巡洋舰无论是轻型巡洋舰还是重型巡洋舰都一样,美系略强于日系。

而驱逐舰在游戏里主要是对炮,而日系炮管子多,威力大,所以就显得比较厉害。但是在二战中驱逐舰的功能是防空反潜,而这美系驱逐舰的127mm主炮可以对空射击,而日本驱逐不能,所以在二战中美国驱逐舰表现都是比日本驱逐舰要好。

大部分战列舰的火力配置都是2x4或者3x3的布局吗?为什么?两者有什么优劣之分吗?

因为实战中证明这种布局方式最省空间和重量,性价比最高

在战列舰刚开始阶段,大家对于炮塔布置还是比较随性,只要有空位想怎么安就怎么安。所以那时候多炮塔神教横行,五炮塔、六炮塔、七炮塔,一个比一个大胆。但是对于战列舰来说,多安装一座炮塔的代价远不止炮塔的重量,还必须要加强大幅度增强炮塔下面弹药库的防御水平。【小剧场时间:胡德:“弹药库防御没必要那么夸张,实战中被直接命中可能性很小。”威尔士亲王:“大姐说的对,还有司令塔也是,被主炮直接命中概率微乎其微。”俾斯麦:“承让”】“多炮塔神教教主”英国的阿金库特号战列舰,布置7座炮塔,号称无法抵御自身齐射造成的后坐力。

然而一战时期,战列舰马上进入了主炮口径和吨位爆炸的时代,1906年下水的无畏号战列舰主要口径是12英寸/305mm,1910年下水的猎户座级战列舰增加到13.5英寸/343mm,1912年的金刚级战列舰是14英寸/356mm,到1913年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已经增加到15英寸/381mm。相对应的,战列舰的主装甲也从9英寸/229mm级,提升到13英寸/330mm水平,作为防御重点的弹药库、提弹井、炮圈底座装甲厚度也必须大大提升,并且还需要设置多道防火、防水隔板。不仅如此,口径和威力增加带来的后坐力增强,火炮齐射对舰体结构冲击也大幅度增强,还必须要增强舰体结构。可以说,多炮塔带来的火力增加,已经难以抵消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一战前大家想破脑袋折腾了很多,但真正效果还是要在实战中见真章,一战时英德双方举行了场最大规模的集体炮战,即日德兰大海战。这场海战中,双方也得出不少经验和收获,对后续战舰设计和发展也影响极大,所以战列舰发展又有“后日德兰战列舰”这一段位。

一是远距离炮击战成为主流。一战前双方估计大家海战炮击距离在10公里左右,这样命中率比较理想。结果大舰队战列线摆开后,双方隔着15甚至20公里就开始互扔板砖,管他有枣没枣打三杆子再说。几发炮弹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万一打中对方旁边的也是赚。所以一战后大家对战列舰改装第一件事情就是修炮楼,把原先简单的桅杆修成豪华的碉楼,遮风挡雨,安装各种观瞄设备,这样方便远距离炮战。

论违章建筑,日本是最专业的

二是必须要大幅度增强炮塔防御。一开始很多国家战列舰设计时并不重视炮塔防御,有些甚至觉得只要能扛巡洋舰这些次级战舰主炮攻击就行了,结果这场海战中被打坏炮塔的战列舰极多。回家后双方都发现,坏了炮塔修起来很麻烦的啊,炮塔和炮管重新铸造要花很长时间,而且战舰更新速度太快,很多战舰炮塔和主炮早就生产线关闭转产了,重新启动很麻烦很花钱。导致很多打坏炮塔的战列舰到战争结束都还没修好,严重影响战斗力。

三是舰舯炮塔不好使。一战时期不少国家都弄了不少舰舯炮塔布局,多炮塔神教尤甚。但海战中发现非常不好使,射届太小,正前和正后都无法开火。原先设想的侧向火力只有在角度很小范围才好用,否则炮口爆风会对炮塔周围的人员、观瞄器材、救生船等附加设备造成极大的破坏。在整体上要削减炮塔数量和装甲带长度的大背景下,新设计战列舰都先把舰舯炮塔砍掉。德意志帝国的国王级战列舰,舰舯布置了第五座炮塔,日德兰大海战双方战列线多次机动,舰舯炮塔普遍没有发挥的空间

所以一战后的战列舰设计,主炮炮塔布置均未超过4座。增加炮塔数量代价太大,收益太低。炮塔布置上大多选择前二后二,或者前二后一的布置方式。两座炮塔一起背负式布局,后炮塔升高,炮管架在前炮塔上方是最佳布置方式。这样最省空间和弹药库面积,并且两座炮塔都可以获得最好的射届。波斯猫差不多是最后的前二后二传统布局的战列舰

相比较下,三座三联装主炮前二后一布置方式,被认为是战列舰最佳布局方式。三座炮塔就可以拥有9管喷子,保证一定的火力密度。正前方2座6门可以确保足够的前向火力用来应击,后面1座3门可以用来掩护逃跑。美国的北卡罗莱纳级、南达科他级和衣阿华级,日本的大和级,意呆利的维内托级、以及英国取消建造的狮级战列舰都是采用这种布局方式。3座3联装前二后一布置方式是大家公认最佳布局方式,是性能、重量最佳平衡点。黎姐这种则是有点走极端,两座伪4联装(是两个2联装炮塞一起)主炮炮塔全部集中在前面,这样可以集中布置重装甲区,减少装甲带长度,从而减少重量,但这类方式后射火力就没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恒大对中日德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恒大对中日德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